新聞中心 /
2009 新聞稿

26
07
週日
日本芥川獎首位華人得主楊逸: 坎坷經歷給予我寫作的力量
2009年7月26日 –– 「坎坷於我是一種習慣,抑或稱之為一種生存條件。」旅日作家楊逸,如此揭開《時光浸染》的序幕。日語並非楊逸的母語,她卻憑藉日語作品《時光浸染》榮獲日本最高文學獎「芥川獎」的殊榮,轟動東瀛。
 
昨天下午,在第20屆香港書展上,楊逸的講座「我看東瀛文壇」,吸引眾多香港及內地讀者參與。楊逸表示,在獲獎之後收到很多學校、企業的講座邀約,但都以日文進行,而書展則令她第一次感受到以母語演講的暢快淋漓。她說:「香港,給了我説話的地方。」
 
旅居日本22年,楊逸從一位東北姑娘成為一對中日混血子女的單親媽媽,從一個日語「文盲」晉級為日文作家,也從「一根新鮮的黃瓜變作一根鹹菜瓜條」,而日本就是「醃製她的大醬缸」。
 
為了補貼家計,楊逸萌生寫小説賺取稿費的念頭,處女作《小王》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。不同於日本頗為流行的「私小説」,楊逸的創作並沒有把個人經歷代入。她認為,若要以寫作為職業,就不要在作品中投射自己的影子,而如果有一天她寫了自己,便意味著她的寫作生涯的終結。
 
楊逸在日本生活20餘年,而她的小説創作卻依然以中國為背景,她坦言:「我是一個中國人,人格形成階段也是在中國度過,人生好比一瓶水,擠出一點原來的,才能放入一點新的。」因此她依舊會將創作焦點放於中國人身上。
 
日本文化令她深感書寫自由。「文學政治不搭界,文學可以批判政治,政治不可左右文學。」生命中的前23年在濃鬱的政治氛圍中度過,來到日本後,竭力擺脫的情緒伴隨著追求自由的渴望而愈加強烈。從一個以消遣為目的的讀書人成長為寫書人,楊逸說全拜雙親的大量藏書所賜。外國作家莫泊桑(Guy de Maupassant)、契訶夫(Аnton Chekhov)是她的摯愛,「無論技巧還是價值觀,法國、俄國文學都優秀得要命。」
 
由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第20屆香港書展,現正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,展期至7月28日。大會舉辦多項文化活動,包括「名作家講座系列」、「閱讀香港講座系列」、「名人講故事」等等,吸引眾多讀者參與。 票務查詢:1830 670; 展覽網頁:www.hkbookfair.com
 

關於楊逸

本名劉荍。一九六四年出生於中國哈爾濱,一九八七年三月赴日留學。畢業於日本禦茶水女子大學。曾在數家在日華文報紙作記者,後轉職爲中文教師,爲日本的機關和企業培訓中文人才。二○○七年第一部日文小說《小王》榮獲文藝春秋社主辦的第一○五回文學界新人獎。翌年小說《時光浸染》榮獲第一三九回芥川龍之介文學獎。其他作品∶小說《金魚生活》,《すき•やき》 (暫譯--牛鍋),散文隨筆等。
楊逸

傳媒查詢

李敏妍
電話: (852) 2584 4525
電郵:lyann.my.li@hktdc.org
林衍欣
電話: (852) 2584 4049
電郵:beatrice.hy.lam@hktdc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