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22日 – 相對傳統媒體,新媒體對社會的影響力有過之而無不及,加上網絡的發達,「人人皆媒體」是今天不容置疑的實況。當"Like"取代了所謂新聞價值,當訊息發放漸趨向受眾主導,媒體可如何發展下去?香港書展周日(7月21日),邀請了兩位媒體中堅 — 梁文道和劉細良,深入探討受眾主導的時代狀況。
劉細良指出:「這年代,每個人都擁有媒體,例如微博和facebook,個人聲音越來越受重視。」接收訊息的同時,每個人也有發放訊息的渠道。但什麼才是訊息?梁文道問完再答:「傳統媒體經常問,要做讀者需要知的新聞,抑或讀者想知的新聞?讀者他們本身也未必知道。」現在越來越少人相信「營養」的重要,因此出現在我們眼前的,大部分都屬於嘩眾取寵的「呃Like」新聞。
梁文道續說,受眾主導的問題有三:第一, 喜歡不等於需要;第二,沒有傳統編輯把關,假新聞越來越多;第三,像facebook這種以圈子為單位的社交網絡,大家只互傳圈內人關心的事,外面發生什麼,你我懵然不知。而且同圈子的人大多同一政治立場,互相強化之下,很容易感覺輿論被放大了許多。
網絡動員是另一個近年不可輕視的媒體現象。劉細良說:「其實有成功也有失敗的例子,曾試過有人提出圍攻解放軍總部,網上一呼百應,到場只見小貓兩三隻。」梁文道解釋:「其實很容易分辨……有些運動,例如反國教,或者保衛大浪灣,目標看得出可以達致,大家便會支持。可是有另一些,當中的討論者,對自己提出的觀點其實也不太相信,他們只在群體中『齋講』自我『升呢』,其他人在網上吹噓幾句沒有所謂,要現身參與?當然不會。」
受眾主導已成事實,梁文道叫大家不要太悲觀,「世界還可以講心不講金。」他與劉細良等人去年成立了「主場新聞」,免費提供有深度及多元化的報導。他表示,撰文的作者不為稿費,該媒體亦處於長期虧損,各人只是用心去做好這個不受財團及政府干預的新聞平台。「我們的部分作者,來自主流媒體,他們在『主場』轉載曾經刊登的文章,結果發現,閱讀轉載的讀者,數目遠遠超過原來刊登的報章。」非主流的新媒體,影響力漸漸顯著,但要繼續生存下去,或要靠外間捐助。
劉細良最後提出,新媒體不斷湧現,他們必須具備旗幟鮮明的性格,製作從前沒有的新內容,否則很快被淘汰。「我預計,連傳統的電視媒體,也將快會被瓦解。」梁文道對此認同,並補充:「但那些一般網民製作不到的高成本優質電視劇,仍然會有市場,只不過,大家都改為在網上視頻收看。」